绍兴老陈:做了三十年海蜇生意,第一次留杭过年

杭州日报推荐

杭州日报讯 一到过年,凉拌海蜇头总是许多杭州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冷菜。晶莹剔透的海蜇切成丝,拌上调料,嚼起来咯吱咯吱响,清脆爽口。

在杭州五丰联合肉类冷冻食品交易市场做生意的陈伯明是绍兴上虞人,在杭州从事海蜇批发已有三十个年头,同行和客户都亲切地叫他“老陈”。往年春节,陈伯明都会回老家过年。今年春节前,因为杭州出现疫情,他们一家人积极响应政府“就地过年”倡议,主动选择留在杭州过年。“回老家过年免不了要走亲访友,不能给政府添麻烦,也不想让亲戚朋友担心。”

夫妻俩艰苦创业 在杭州买了房子车子

1992年初,初为人父的陈伯明,开着一辆破旧的水泥船,带着妻儿来到杭州打拼。彼时,钱塘江上风大浪急,他一边躲避风浪,一边和妻子一起安抚着哇哇大哭的孩子。

在拱宸桥一带做了一段时间水产零售生意后,陈伯明偶然听朋友说起当年海蜇大丰收,价格不到往年的五分之一。他感到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萌生了和朋友合伙做海蜇批发生意的念头。然而,做批发需要的本钱不少。陈伯明咬了咬牙,通过民间借贷从老家借了三万多块钱,在艮山门农批市场租了一间店面。“那个年代农村里‘万元户’还很少,像我这种刚进城就成了‘负债万元户’的小伙子,那就更稀罕了!”陈伯明笑道。

那时候,艮山门是杭州最大的“菜篮子”,老杭州人买菜都往艮山门跑。陈伯明在市场内的店面,是一间只有十来平方米的平房。前面是烧饭的煤气灶和吃饭记账的桌子,后面贴墙放着一张双层的单人床。一家人过起了艰苦的创业生活。

为了尽快还清借款,陈伯明夫妇一个负责管店,一个负责进货,吃住都在店里,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经常半夜起来做生意。海蜇经过腌渍后,需要泡在盐水中保存。由于长期跟盐水打交道,几十年下来,陈伯明夫妇的手粗粝得像刚采上来的海盐,连掌纹里都透着一股洗不掉的咸味。

值得欣慰的是,陈伯明夫妇的付出有了不错的回报。第一年他们就赚了一万多元,没几年就还清了所有借款。此后,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好,在杭州买了房子和车子,彻底在杭州扎下根来。

为了找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每年他要在外地待上四个月

陈伯明进货的地方,主要在辽宁、山东、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浙江虽然也沿海,但总体产量不大。”陈伯明说,为了找到物美价廉的产品,每年他有四个月左右的时间都要待在这些地方。

上个世纪,大规模的海蜇养殖基地还没有成型。陈伯明只能跑到渔村里,挨家挨户地向渔民收购海蜇。由于信息不统一,价格浮动也很大,在当地有可靠的朋友作为中间人就非常重要。有一年,陈伯明在山东某地进货时栽了跟头。“当时看的样品成色都很好,谁知后来往船上运的都是很差的货,想不要了还不行。”回忆往事,陈伯明摇了摇头。

这些年,陈伯明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沿海省份,对每个地方海蜇的特点都了如指掌,也交到了一大批朋友。有一年,陈伯明甚至跑去了越南。不过,由于语言不通和缺乏可靠的当地合作伙伴,最终老陈还是选择了放弃。

货物进来后,除了卖给酒店、菜场和二级批发商等客户,陈伯明也会低价供给货源不足的同行。“俗话说,‘同行是冤家’。我们虽然也有竞争,但更是互相支持的朋友。”陈伯明说,目前杭州从事海蜇批发的商户在百户左右,分散在各个水产市场,其中很多是绍兴人和东北人,“年底帮工人手不足,大家经常互相帮忙看店、送货。到了过年前一天,会带上家人一起吃个‘年夜饭’。”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陈伯明看来,珍惜朋友就是他这么多年来做生意的秘诀。曾一起合伙做生意的朋友孩子得了尿毒症,陈伯明立刻想办法为他凑手术费用;一个市场的同行因为生意不好心情郁结,突发心脏病过世了,陈伯明向他的遗孀送上慰问金,又买下了他家积压的货物。

由于人缘广、口碑好,再加上价格公道,陈伯明积累下的客户资源越来越多,除了杭州周边,安徽、江西等外省的客户也不断找上门来。春节来临,陈伯明的手机收到了几百条新年祝福。

上千万元货物因疫情积压后 老陈自己当起送货司机

从艮山门的批发市场搬到秋涛路的五丰肉联厂,再到现在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转眼陈伯明夫妇已经在这座城市待了三十年。每年春节前一个月,是他们最为忙碌的时候。来自酒店、批发商、农贸市场的订单量急剧增长,手机总是响个不停。“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早上五点多又要起床准备发货。有时候半夜刚睡着,订货的电话又响了。”由于市场内的帮工大多已经回老家过年,陈伯明只能自己当起搬运工和送货司机。

在陈伯明的记忆里,有两个年份让他印象最深刻。1998年冬,一场暴雪突袭杭州。越积越厚的大雪甚至直接压垮了市场的大棚。陈伯明一家也不得不连夜躲进了市场的地下室。“当时一晚上都急得睡不好。第二天一早雪停后,我们赶紧跑回店里,所幸只有少部分货物被压埋,损失不大。”

2020年则是陈伯明经历的最艰难的一年。就在那年过年前不久,陈伯明从东北进了价值上千万元的海蜇,准备在春节好好赚一笔。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陈伯明收到的订单急剧减少。看着堆积如山的货物,夫妻俩忧心如焚,天天愁得睡不着觉。最终,陈伯明只能将货物转移到冷库中尽量延长保质期,并设法降价出售。后来,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后,陈伯明每天开着车去各地送货,最远的送到了宁波。“以前一般叫货拉拉,我自己送货客户更加放心,也能顺便让他们介绍新的客户。”积少成多,几个月下来,陈伯明的生意又慢慢有了起色。

去年底以来,上虞、杭州相继发生疫情。尽管生意又受到了冲击,不过相比前年,陈伯明的心态已经放松了不少。“只要肯干肯想办法,困难总是暂时的。”陈伯明说,这个春节他们基本上都在家休息,等这波疫情过了,再好好干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