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夜访急诊大厅:紧张忙碌中守护生命与健康
“我受不了啦!”一位女子弯着腰、表情痛苦、嘴里不停发出呻吟声。一旁陪伴的男子去窗口缴费,刚离开一会儿,女子就疼得躺在地上打起滚来。女护士赶忙上前搀扶。
等男子回来,护士让他抱住女子,尽力安抚她的情绪。过了一会儿,护士推来一辆平车,几人合力将女子抬上车,推进重症抢救区。男子则在外面焦急地等待着……
1月11日17时许,本报记者刚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大厅,就看到了这样一幕。
在急诊大厅,处处充满紧张感。医生和护士来回穿梭。挂号、缴费窗口前排着队。候诊区里,椅子上坐满了患者和家属。
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陈旭锋教授,是援鄂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团队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本人则刚刚荣膺“江苏工匠”称号。
因为有急诊,陈旭锋医生当时正在重症抢救区抢救患者。
在急诊诊疗区,不断有患者和家属前来问诊。紧张与忙碌之下,这里上演着健康和生命的协奏曲。
诊疗一区是外科,有两名医生坐诊,来问诊的患者相对不多,医生偶尔会有空闲时间。记者问起本文开头那位女子的病情,接诊医生仲晨说:“她是(患)胆囊结石,痛感强烈。进了急诊,我们会第一时间给患者做基础治疗,缓解疼痛感,再根据情况给患者安排进一步治疗方案。”
诊疗二区是内科,墙上写着“卒中、胸痛优先”,有两名医生配备两名助理坐诊,问诊患者和家属排着队、等待叫号,接诊医生没有片刻空闲。保安则在一旁维持秩序。
“急诊24小时不休,没有闲的时候。”保安吴超告诉记者,他是晚班,从当天19时上到第二天7时,看到插队、情绪激动的患者和家属,要上前规劝、解释和安抚。
记者注意到,急诊大厅采用了地面彩色标识,红色地标指向“重症抢救区”、黄色地标指向“急诊诊疗区”、绿色地标指向“普通诊疗区”、蓝色地标指向“辅助检查区”。当晚的总值班室医生曾永介绍:“患者只需根据地面对应的标识指向,就可以到达相应区域,避免跑错路,为就诊节省时间”。
21时许,记者在诊疗二区(内科)王瑶医生身边旁观,记录她的接诊情况。
21时7分,一名大叔前来问诊,捂着肚子直喊疼。 “绞痛吗?是不是一阵一阵的疼?心慌心悸有吗?拉肚子有吗?有没有其他什么不舒服?以前有什么基础疾病?有没有什么过敏……”王瑶一边仔细问询,一边给他量血压,初步判断可能是急性胰腺炎,叮嘱他“先去抽血化验,不要怕”。
21时20分,一名妇女在家属陪同下问诊:“恶心,吐得厉害,一天没吃了。”这是个复诊患者,带来了CT片。王瑶很熟悉这名患者的情况,在仔细查看CT片后,她叮嘱家属“心脏功能不好,胃里有食物残留,胃肠道动力差。我给你开个单子,先去挂水,挂完水后复查。贫血跟肾功能也有关系,建议去肾科住院治疗……”
……
前来问诊的患者和家属接二连三,王瑶要一遍一遍地解释、强调,忙得几乎没有喘息时间。
在诊疗区紧张忙碌的同时,一辆辆120救护车开到诊疗室门口。一下救护车,医护人员就推着平车,小跑着将患者推进重症抢救区。仅当天17时至24时,120救护车就送来11名患者。
1月12日1时许,陈旭锋医生终于有了空闲时间,他从重症抢救区里出来。
当天,8名危重病人,在陈旭锋团队的努力下,生命体征保持平稳。
陈旭锋曾因一张照片“一夜成名”。深夜的病房里,陈旭锋躺在病床旁的躺椅上,医用口罩用作眼罩戴在眼睛上,一脸倦容。同事将这一幕拍下,传到微信朋友圈,并配文“守护生命的天使!我们的一个医生,为了一个上ECMO治疗的病人,就这样在病床边守护了十多天。瘦削的身影,不能完全伸展的体位,为了病人,他坚持着,看着真是心疼。为他点赞,致敬!为我们的医护人员点赞!”
“我感到惭愧。这样的事在我们急诊很常见,长年累月接触危急重症患者,经常抢救病人到很晚,累了就直接在桌子上趴着将就睡一下。”说到这件事,陈旭锋微微一笑,“只是我被同事记录下来,传到网上。我获得的一些荣誉和关注不仅属于我,更属于我们的团队,属于我们的科室。”
采访刚没几分钟,陈旭锋看了看手机,对记者说:“不好意思,刚刚一个病人有点情况,我得去看看。”
记者赶忙结束采访,请他“赶紧去”。
1时30分,记者走出急诊大厅,回头望去,整个大厅显得格外灯火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