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马寅初:人口学第一人的金石之声

杭州网推荐

马寅初肖像 图片来源:人民网

马寅初与外国友人 图片来源:新华社

马寅初在阅读 图片来源:人民网

“大丈夫,刚正不阿,敢作敢当。”国学泰斗季羡林曾如此盛赞马寅初。宋庆龄则赞扬他“不愧为我们中华民族难得的瑰宝”。

凭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和气概,马寅初成为民主战士,“言人之所欲言,言人所不敢言”。

也凭着“求利当求国民利,求名当求身后名”的非凡抱负,这位浙江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校长,为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留下 “中国人口学第一人”的金石之声。

灯芯一根心中亮,寒窗十载必成人

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县浦口镇,有一个以酿酒为主业的小作坊家庭,马年马月马日马时(1882年6月24日),这家出生了一个孩子,众人皆说“五马齐全,必定非凡”。

这个孩子自出生便被寄予了厚望,儿时的马寅初,对外界的新知充满了渴望,想要去城里的新学堂读书,想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

走出群山环抱的浦口镇,奔赴十里洋场的上海,不久后,马寅初考入北洋大学,学习矿业,成绩优异的他,公费保送至美国耶鲁大学,改学经济。读完硕士后,他又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

漫漫求学路,马寅初走得很清苦,1916年,马寅初告别了繁华的纽约,拒绝留校的优越条件,决意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怀揣着“强国富民”的报负,做好了投身革命事业的决心。

治学救国的“硬骨头”,“一马当先”冲在救亡图存的最前列

“我是做学问的人,不想发财”。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马寅初公开宣称“一不做官,二不发财”,走“治学救国”的道路。1917年,他毅然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在北大任教,启迪更多的学生将经济学知识应用于“强国富民”的救国大业中。

回国的二十年里,马寅初辗转全国多个地方,用知识和笔墨发声,撰写的《中国国外汇兑》、《中国银行论》等论著,对当时的金融界、经济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浙大第一任校长 求是民主的推进者

1949新中国成立,浙江大学开启了发展的新纪元。马寅初揣着“强国富民”的抱负,成为新中国浙大首任校长。

虽然他在浙江大学只任教22个月,但他的治学方针和理念,让他成了浙江大学百年历史上又一位“求是”精神的典范。

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马寅初主张民主作风,探索民主治校方略。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阐明大学教育的目标和办学目的是在人民民主的总方针下,学习新的思想,确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与建设相结合,培养切合实际要求的专门人才。

在此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创新治校模式,曾一度掀起了浙大“人人提方案,各各想办法”的以主人翁态度共建新浙大的热潮,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大学治校方略的一大特色。

极硬的“骨气” 让《新人口论》流传至今

敢讲真话需要极大的勇气,有时需要极硬的“骨气”。

上世纪50年代,人口快速增长, 已是古稀之年的马寅初,在1953年到1955年的3年中,足迹踏遍了整个浙江,掌握了大量资料,开始紧张地撰写人口问题论文。疾呼“中国的人口非控制不可”。

1957年,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观点,不料遭到批判和围攻。同年春天,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肯定《新人口论》后,该文才于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然而,这部本来就已历经磨难的作品,却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厄运。

1957年夏秋之际以后,“反右运动”开始,他和他的《新人口论》也被卷入风暴中心。

在大是大非面前,马寅初坚定自己取证几百次后得出的真理,面对质疑和批判,他说:“检讨什么,我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提出控制人口问题,如果只为个人着想,我完全可以什么都不管。”

有人说,马寅初先生像一颗铜豌豆,嚼不烂,捶不扁,他的一生从未“听话”。时至今天,马寅初研究者沈彪说,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最卓越的见解,是提倡普遍避孕、杜绝人工流产的预防性计划生育,这一主张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都是基本的生活方式。

大音希声,大成若缺,历史以这样的方式让他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