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建:矢志不渝的一生 探索遥远的星辰大海

杭州网推荐

叶培建(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官方微信)

我们去月球干什么?总有人这样问。

“宇宙就是个海洋,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我们现在能去我们不去,后人要怪我们。别人去了,别人占下来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这一条理由就够了!”叶培建这样回答。

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叶培建说,在这些标签之外,他的一生就做一件事情——探索遥远的星辰大海。

作为多个开创性空间探测器的总设计师或相关领域首席科学家,他推动了中国卫星遥感、月球与深空探测及空间科学的快速发展。

(央视网)

父亲一席话,叶培建与航天事业结缘

在上世纪50年代,杭州玉皇山脚下的长桥旁边坐落着一所部队干部子弟学校——西湖小学,叶培建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彼时的他,毫不起眼,跑不快也跳不高,甚至游戏中也只能当配角。

西湖小学毕业后,1957年他考入杭四中,1958年夏,转学到湖州一中,直接跳级读初三。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外交家。

在填志愿的那一刻,军人父亲的一席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父亲说:“国家正处于建设时期,我们国家需要强大的空军”,叶培建选择了听从父亲的建议。

大学毕业后,叶培建被分配到航天部卫星总装厂,从此与航空航天有了不解之缘。

航天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视为国家的人

1978年,国门刚刚打开,叶培建的人生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叶培建考上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502所两个专业的研究生,成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出国的留学生。

他说:“中国那么多人,派我出来学习,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应该努力为国家做些事情。”

1985年,他获得了纳沙太尔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手写中文计算机在线自动识别》。

“航天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视为国家的人。”1985年,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立刻回国,为国效力。

图片来源:央视网

不断创新,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从“红外热轴探测系统”的开发,到深圳股票VSAT网的设计;从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星地一体化设计,到第一个提出在卫星进入发射场前要进行整星可靠性增长试验……叶培建和卫星之间的缘分,不断深入。

1994年,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1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进入论证阶段。主管资源二号卫星的叶培建加入,并成为首批核心人物之一。

“三步走”计划正式明确:2007年实现绕月飞行,2015年落月,2020年采样返回。

2004年,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启动,叶培建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嫦娥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充分的数据参考,没有试验星,要实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叶培建带领的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0岁还不到,他们用3年时间,先后攻克了月食问题、轨道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最终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从此,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嫦娥之父”。

这是地球人的第一次!是中国人的贡献!

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给中国航空事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随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接连发射,而嫦娥四号的发射,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叶培建提出:“中国探月工程应该走一步,跨一步,落到月球背面去,这是一个创举。”

敢为人先,不辱使命。2019年1月3号,嫦娥四号正中靶心的月球背面软着陆,不仅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类探测器的第一道痕迹,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天的实力!

74岁的叶培建难掩激动之情。他说,这是地球人的第一次,是中国人的贡献!

携手星辰大海 中国探月不会止步

叶培建透露,完成“绕落回”三步走之后,后续任务是建立月球科考站的初步模式。如果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作为备份的嫦娥六号将被纳入下一阶段任务,或将前往月球两极取样返回,为在月球建站探路。

携手星辰大海,将毕生的追求献给了无尽苍穹。面向未来,叶培建总是踌躇满志:“中国探月工程永不止步于此!”

文字综合整理 杭州网首席记者 徐文杰 记者 郑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