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蒋筑英:追“光”者

杭州网推荐

(图片来源:新华网)

1981年,蒋筑英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一个人总应该有信仰,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过好生活,而要为社会负责。”

没有人会预料到,一年之后,蒋筑英因过度劳累英年早逝,年仅43岁。

电影《蒋筑英》剧照

少年求学 为了理想远走他乡

1938年,蒋筑英出生于杭州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5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期间,他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掌握了英、俄、德、日、法五门外语。由于家庭困难,蒋筑英靠助学金完成了学业。大学期间十个寒暑假,他有八个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1962年大学毕业前夕,母亲来信催他回杭州或上海工作。蒋筑英理解母亲的苦衷,却也知道中国最大的光学基地和最著名的光学科学家都在东北。他写信说服了母亲,来到长春,成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

从此,蒋筑英开启了追逐光学的一生。

少年有成 他的科研让彩色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

导师王大珩很快看出,自己这个学生质朴、正直、勤奋,并判定他是块璞玉,经过雕琢必然会放出奇光异彩。根据导师的指点,蒋筑英选定了光学传递函数这一开创性研究课题。

1965年,蒋筑英年仅26岁,便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令日本学者惊奇不已。此后,他又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就,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彩色电视的复原技术十分落后,导致颜色失真严重。蒋筑英就与导师王大珩一起攻关,提出了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最后攻破了这一技术难关,使人们得以看到图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电视。

(图片来源:新华网)

坎坷的奋斗历程 坚定的党性忠诚

因家庭出身问题,蒋筑英一生坎坷,一直解决不了入党问题,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坚定信念。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二十年里,他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副研究员,一直无怨无悔、勤勤恳恳,虽无一官半职,却十分关心群众的疾苦,被称为“不管部长”。

1982年6月,在蒋筑英生命的最后四天里,他收拾了新建的试验室,修好院里被破坏的柏油路面,帮助同事家里修理下水道,又忍着腹部的疼痛到成都替一位家有急事的同事出差。

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难忍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他长期积劳成疾,患有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病、急性肺水肿等多种疾病。因抢救无效,他于6月15日下午5时3分去世,终年43岁。

蒋筑英的追悼会,原计划500人参加,结果去了上千人,礼堂都挤不下了。聂荣臻元帅为他题词“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去世后,中共吉林省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

蒋筑英去世10年后,他的事迹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他的奋斗精神得到了更广泛的弘扬。蒋筑英曾说,“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我要做更多的铺路工作,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为更多的年轻科技人员攀登高峰创造条件。”

文字综合整理 杭州网首席记者徐文杰 记者 娄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