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复苏

2023-01-21 07:32:36 4.4+万阅

冒着滋滋油香的早餐小馆、响着“咔嚓”剪刀声的理发小铺,街弄小巷里,一家家社区小店,在方寸之间,聚起城市烟火。

宋江苑,杭州的老小区,还未从翠苑三区划出前,叫“宋江村”。这个名字,更被杭州人熟知。

宋江村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东至庆隆路,西至古翠路,北至余杭塘河,南至翠苑三区。当年,一块狭长的40亩地上,建了114幢住宅楼。最热闹的时候,村子里住了7000多人,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

宋江村也因生活方便、租金便宜,成为许多新杭州人在杭州的“第一个家”。

住在这里的人“生活方便”,离不开散落在社区里的各式小店。炒菜炒到一半发现没酱油,跑到楼下的小超市就能拎一瓶上来;临近春节,想换个新发型,走几步就能到小区的理发店。

社区小店构建起的便民生活圈,打通了居民消费的“最后一公里”。

疫情三年,社区小店面临着租金和人工成本等多方面的压力,有些就此关门,有些小店仍坚韧地守在杭州的大街小巷。

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社区小店也开始复苏。

冯记炒货店 

“生意恢复正常了,就不愁喽”

庆隆路,南起翠柏路,向北穿过余杭塘河,一路上串起翠苑三区、宋江苑、翠苑佳居等多个小区,也串起了烤鱼店、拉面馆、杂货铺、电脑维修铺等各种业态的社区小店。

如果不仔细找,很难发现偏居庆隆路上的“冯记炒货店”。

大的招牌是一块红底白字的横幅,挂在屋檐下,被卷轴门和遮阳篷挡住了半截,并不显眼。一张堆满花生的桌子底下,还有一块小的招牌,白板上用黑色水笔写着——瓜子、花生,现炒现卖(冯记炒货店),出自老板之手。

老板姓冯,但炒货店的销售主力姓田,便是老板娘。

58岁的田阿姨和老伴守着这家炒货店十多年了,和街坊邻里都处成了老朋友。

有个阿姨来买了一包纸,和老板娘唠起家常来,“这样的小店很便民的,平常也能看到老人带着小朋友来这里买零食,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

“都是自己炒的,很香的。”田阿姨抓起几颗花生,让我们尝尝。

炒货店的瓜子和花生,来自天南地北,河南的、山东的、云南的都有。夫妻俩不赶早,把炒花生的时间定在下午5点左右。这个时间,社区居民差不多都下班回家了,从炒炉里飘出,弥漫一路的瓜子和花生的香气,就是最好的广告。

“有些人就专门等着刚炒出来的,还热乎的,吃着更香。下班回家,顺带可以买一点。”开店十多年,田阿姨早已熟悉顾客们的购买习惯。对做生意的人来说,每一件小事里,都藏着生意经。

临近春节,炒货店里卖得最好的,自然是瓜子和花生,10元一斤的原味花生最受欢迎。

“有的人十多斤地买。有的公司开年会,也在我这儿买。”田阿姨说,“有时候,河那边的人也会来买的。”

宋江苑往北穿过余杭塘河,就到拱墅区了。老伴炒的花生能得到杭州人“跨区购买”的肯定,田阿姨对炒货店的生意还是很有信心的,“去年疫情严重的时候,直接关了一个月,那真是一点生意都没有了。现在么,生意慢慢好起来了咯。”

店面看着小,但别有洞天。门面整齐地码着一袋袋炒货,从摆着酱油、醋瓶子一侧的小门进去,架子上陈列着各种杂货,加起来有40多平方米。

在一排泡面架子上,贴着一张写有“供应开水”的纸,这是炒货店专门为方便外卖小哥和快递员提供的服务。

“他们在外面打工不容易的,舍不得花几十元吃一顿。所以我就烧好了开水。”田阿姨说。

与人方便,这是社区小店才有的人情味。

田阿姨的老家在江苏徐州,春节期间,炒货正是走俏的时候,不过她更想回家过年。

经历过疫情,人们更重团圆。炒货店开到大年三十,当天下午回老家,初七再回来。

“生意恢复正常了,就不愁喽,回来再开。”田阿姨笑着说,“跟你们的放假时间一样,休完了假,回来再好好上班。”

宋姐水果店

“有信心能把实体店做起来”

宋姐开的水果店,仅有19平方米。

这家水果店是社区里的“新人”,2022年8月才开张。

64岁的陈大叔,骑着电瓶车刚从农贸市场回来,顺便来水果店买了些苹果和砂糖橘,正和老板娘聊着天。

“社区里这么多家水果店,就这家的生意最红火了。为什么?老板娘的脑袋瓜子好使啊,会做生意。人又开朗,有亲和力。”陈大叔继续“揭秘”水果店生意好的原因,“东西好,价格不贵,不坑人。社区小店嘛,居民买的就是一个信任。”

“他去别人那里买,我要生气的啊。我这里什么都有。”宋姐“哈哈哈”地开玩笑。

社区小店就是这样,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日常照面和一次两次的买卖里,店主和居民很容易就熟络起来。

疫情对实体店的冲击这么大,为什么还选择开水果店?

宋姐以前是干销售的,从来没做过生意。辞职开水果店,有两个原因——

“我得顾着家人啊。儿子在社区上幼儿园,没有人带,家里还有老人,走不开的。在社区里开店,能赚点钱,也能照顾得到他们。”

“眼见着疫情形势好转了嘛,就好像也有点信心能把实体店做起来了。”

宋姐说,疫情严重的那段时间,钱都不好赚。开实体店确实很有压力,但还是被她做起来了,“比差的算是好的,比起好的,也能够得上混口饭吃的水平。”

疫情时,专家说要补充维生素C,水果店里的橙子管够。快过年了,店里摆上了各式各样的水果礼盒,那是春节走俏的送礼佳品。怪不得陈大叔说,“老板娘没做过生意,但就是块做生意的料。”

这几天,水果店门前的停车位空出了好多,好多住在小区里的“新杭州人”都回家过年了,客流也相对少了一些,但宋姐依然很有信心。

“疫情确实有影响,但自己也得努力嘛,生意才能好起来。”说完,宋姐又从进货车上拎下来几盒纸皮核桃,那也是店里卖得不错的春节礼物。

小王理发店

“2023年元旦后,店里的生意特别好”

“小王,我来洗个头,顺便再剪短一点。”

“阿姨,你先坐着等一会儿,我这边马上就剪好了啊。”

年底的这几天,宋江苑里,“小王理发店”的人气逐渐回归。老板小王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小王叫王胜林,其实也不小了,已经48岁,这家社区理发店也已经开了25年,是一家“夫妻店”。店面不大,只14平方米,仅能摆得下3张洗头椅,但仍不妨碍它成为社区居民的“定点理发店”。

“老板的手艺不错,收费也便宜,社区里的人都愿意来的。”84岁的陈奶奶坐在剪发椅上,准备简单修一下头发。对老板小王,她是很认可的,“他还上门给老人们理发呢,挺不错的年轻人。”

坐在陈奶奶两侧的两位大叔,一位正在焗油,一位准备把头发修短一点。都是想在农历新年到来前,换个新形象。

理发店是社区里最常见的小店之一,来光顾的客人几乎都是社区居民。疫情三年,理发店几度暂停营业,小王说,房租压力可不小呢。

好在,现在的客流慢慢回来了。

“这几天,来店里理发的慢慢多起来了。”王胜林算了算,“相比一个多月前,每天只有一只手数得过来的量,现在的生意算好太多了。”

王胜林说,2023年元旦后,店里的洗头生意特别好,许多“阳康”后的朋友都是顶着扁塌的油头,特意过来洗洗吹吹的,很多女顾客都会再加个护理。

临近过年,来店里焗油、烫发的女顾客也多了起来,就像三年前的春节那样。上一周里有好几天,王胜林夫妻俩几乎都是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连吃饭也顾不上,随便吃个包子就对付过去了。”

现在,老板娘的几个手指上还包着创可贴,“来洗头的人多,洗得手都裂开了。”

夫妻俩老家在江苏南京,在杭州闯荡20多年,靠着这家社区小店,拉扯大了儿子。今年,儿子在杭港地铁找到了工作,一家三口打算留在杭州过年。

这阵子,理发店里的客流仍有起伏,但是王胜林已经不像前两年那么忧心忡忡了,“生意已经在慢慢回归正轨了。现在,熟悉的老顾客也都回来了,相信往后都能正常经营的。”

扇子小吃、冒汗芋儿鸡

生意都慢慢好起来啦!城市烟火正在回归

从宋江苑出发,沿着翠柏路往东500多米,来到翠苑二区。这里有一家开了3年的夫妻档早餐店,主打各类杭州小吃,其中猪肉煎饺是镇店招牌,口碑一直不错。

王爱是扇子小吃的老板娘,每天早上,夫妻俩3点就得起床了,要准备一天的食材。妻子负责汤食,丈夫负责制作煎饺,勤劳的双手,让小吃店的生意越来越好。

早上7点半,店里就热闹起来了,大人带着孩子买包子,穿着睡衣的居民也来一笼小笼包。更多的是常年来光顾的老客,坐在桌旁等着即将出炉的煎饺。

“这两天,最多的时候能卖出10多锅煎饺呢,很少停过手的。生意慢慢恢复正常了。”王爱说,“最难的是一个月前,客人少啊,一个上午也只卖出三四锅。那会儿我们自己也阳了,就歇业了几天。元旦后开始吧,客流量就陆续恢复了。相信新的一年会越来越好的。”

新的一年,夫妻俩就盼着能把在江西老家的孩子接到杭州来读书,也希望小吃店能开得越来越火。

离开翠苑二区,坐上144路公交车,20多分钟后,来到黄姑山横路上的一家火锅店。

火锅店是2022年10月新开的,小店的油漆门板敞开,每桌一只老式高压锅,餐具、开水瓶上印着大红喜字。店里的十来张桌子,几乎都被年轻人包了。

“到了中午12点,一般就满座了。晚上来吃,估计还要排队等号的。”一位服务员说。

“这样火爆的场景,好几年没见过了。”老板陈蕾妃已经在餐饮界打拼了十来年,疫情三年,见证了餐饮店的起伏,“2022年12月份,店里就比较冷清了,最夸张的一天你猜做了多少营业额?三四千元。那是我经历的最低谷。”

新年过后,客流量一天天追回来了。现在,小店一天要卖出50锅芋儿鸡,营业额最高可以做到1.6万元,“和去年相比,多了三四倍不止。”

“我们还在做直播,希望继续提升人气。”陈蕾妃对未来充满信心,“疫情政策在不断优化,生意总会好起来的。”

杭州努力守护住

城市里的袅袅炊烟

小店经济,是一个城市经济复苏的“晴雨表”,承载着城市更新中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连接着千家万户,更是一个城市发展活力的体现。

疫情之下,大多数社区小店都面临着客流不足、收不抵支等不同程度的经营压力。早在2020年,杭州就为个体经营者送上税费优惠“大礼包”,提高小店“抗打击能力”,守护城市的袅袅炊烟。

2020年2月,西湖区古荡农贸市场发布“经营户五条减免租金方案”,为经营户减免了30万元左右的租金。这也是浙江省首个为商户出台具体优惠措施的农贸市场。

减的是租金,暖的是民心。

2022年3月底,杭州又出台了“服务业纾困扶持措施40条”,为承租市、区属国有企业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3个月租金、再减半收取3个月租金。2022年4月初,杭州多个城区便一一落实“免租减租”优惠政策。西湖区财政局方面表示,这条政策,可惠及西湖区1200多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节约9000万元房租成本。

2022年6月,杭州又发布“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个体工商户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并设立了费用缓缴期,减免租金。

截至2022年10月底,杭州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有77.49万户。这些星罗棋布于杭城大街小巷的个体户,连接着千家万户,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是一个城市的生机。

疫情三年后,市场信心逐渐恢复,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慢慢拉回正轨,街巷里的烟火气也逐渐回归。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通讯员 周雨佳 王栋 摄影 冯晨晨
展开全文阅读

分享到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