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酱油和醋居然还有这么多讲究!调味品专家建议外出就餐自己带醋,你带不带?
都市快报讯 还记得7月8日我们的报道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话,有这两个字的不能叫酱油和食醋!》。报道发出后,在橙友中引发热议,不少人留言询问:那如何避免吃到配制酱油/醋?日常又该怎么挑选?
这两天,刚刚从北京开完“全国调味品行业食品安全工作座谈会”的专家之一,全国调味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的调味品专家周利南,接受了橙柿互动的专访。他详细地介绍了总局的新规,以及挑选调味品的诀窍。他还建议,外出就餐无法完全避免吃到配制酱油或配制醋,消费者不妨自己带醋,减少风险。
配制酱油和配制醋曾风靡一时
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做饭少不了酱油和醋。周利南说,老底子老百姓到专门的调味品店里买酱油和醋,都用“打”来形容:当时并没有什么品牌的区别,都是按分量计费,营业员从专门的酱油缸或是醋坛子里,用勺子兜出来,灌进消费者自己带来的瓶子里,再称重算钱。这时候的酱油和醋,全都是按照古法,货真价实地酿造出来的,不存在配制的说法。
配制酱油和配制醋的出现,一直要到20世纪90年代。和传统工艺制作的酱油相比,配制酱油酱香味不足,体现浓稠度的挂壁感也不如酿造酱油,不过提鲜效果不错,价格也更加便宜,所以市场反响不错。周利南举例说,当时在上海、杭州等华东市场上有一款“老蔡酱油”就是配制的,销售量很高。
随后,国家针对配制酱油和配制醋,出台了相应的标准。配制酱油是用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配制酱油也要用酿造酱油作为主体,且比例应不小于50%。而配制食醋要求以酿造食醋为主体,与食用冰醋酸、食品添加剂等混合配制而成。
眼下成了一些商家以次充好的手段
配制酱油/醋,因为依靠添加剂来增加风味,所以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制作时间都可以大大缩减。在物资和生产力不够充足的年代,它们能让更多人吃上酱油和醋。但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配制酱油/醋成了有些商家以次充好的手段。
周利南说,事实上,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配制的调味品在色香味上,完全能通过添加剂达到和酿造调味品一样的水准,成本差别其实也不大。但问题就在于一些不法商家,往往用价格低廉的非食用级添加剂来制作,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对人体会造成危害。另外,国家目前虽有配制食醋的标准,但要检测出勾兑的是否工业级冰醋酸,以及勾兑比例是否合乎标准,还是比较复杂。
这些年来,山西、河南、江苏和重庆等地,都发生过非法制造和添加酱油/醋的案件。例如2011年,山西省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忠“自爆家丑”说市面上的山西陈醋95%为勾兑醋,且大多添加防腐剂。
当心配制酱油/醋换“马甲”
之前,橙柿互动记者走访了主城区的多家超市和零售商店,均未发现有配制酱油/醋销售,摆在货架上的,都标注了“酿造”字样。周利南说,在零售终端,配制酱油/醋肯定会日趋减少,直至销声匿迹。今后在酱油瓶和醋瓶上甚至可能都看不到“酿造”的字样,“因为所有酱油和醋都是酿造的,商家也就不用特意强调这一点。”
而那些配制酱油/醋,可能会换个“马甲”,出现在市场上。周利南透露,他最近就在宁波、台州等市场上看到过“香醋汁”“米醋汁”和“陈醋汁”等称呼的调味汁,其实就是以前的配制醋。“商家还故意把前两个字标得很大,‘汁’标得很小,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
周利南还提到,如果消费者去正规的商超购买酱油和醋,只要看得仔细、不选调味汁,一般不会买错。但如果点外卖或是外出就餐,一些餐饮商家或会考虑成本等因素,用了配制调味品,那就很难完全避免了。“国家只是规定了配制产品不能叫酱油和醋,并不是禁止这一生产方式,所以商家用所谓的‘炒菜专用调味料’和‘酸性调味液’并不违法。”周利南还提了个个人建议,“如果要去海鲜、火锅、小龙虾店等用醋量较大的餐厅就餐,不妨和自带酒水一样,带一瓶醋,减少使用餐饮店提供的调味品。”
如何挑选一瓶好酱油/醋?
橙友们都来说一说
如何挑选一瓶好酱油和好醋,之前橙柿互动也作过一些介绍。选酱油,最好的办法就是看配料表,最好是非转基因脱脂大豆和小麦。同时,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氨基酸态氮:氨基酸态氮达到0.8g/100ml以上,为特级酱油,达到0.7g/100ml以上,为一级酱油,0.55g/100ml以上,为二级酱油,0.4g/100ml为三级酱油。氨基酸是酱油的主要营养成分,在无添加剂的前提下,氨基酸态氮越高,说明酱油越好、鲜味越浓。
对于醋,周利南也介绍了几个小窍门:看醋的总酸度,比较好的醋一般是大于等于3.5g/100ml,选择这样的醋,做出来的食物口感会更好;可以摇一摇醋,比较好的醋会起大量丰富泡沫,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此外,醋有比较强的地域性,比如山西人大多爱吃老陈醋,江浙人就喜欢玫瑰醋。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