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发挥外语特色立德树人 打造多语种课程思政“金课”

2020-03-20 13:30:24 3891阅

如何将学校外语特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如何挖掘外语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构建具有外语特色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如何在疫情逆境中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浙外一直在思考。

面对疫情这一时代“大考”,浙外紧抓疫情这本深刻的教材,将疫情“危机”转化为开展课程思政的“契机”,利用多语种学科优势,将外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批判性思维。

以文育人,意语课堂讲文化自信

“如何看待中意人民对疫情作出的不同反应?”“如何理解语言表达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这是西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教师周梦琪在线讲授《基础意大利语》时对同学们抛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随着疫情在全球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周老师以近期意大利媒体关于疫情的系列新闻报道为教学素材,向同学们讲解意大利语尤其是官方语言表达中特有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现象。

例如,在讲到“意媒新闻的文化解读”这一知识点时,周老师设计了现场翻译新闻、解读新闻内容、分析新闻文化背景等一系列小组PK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意大利语新闻语言特征和表达习惯。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意媒对中国疫情不同层面的报道,分析官方媒体语言风格及其所包含的社会文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意大利国家语言文化的理解,使其在文化对比中点亮爱国情怀,增进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图为教师发布小组学习任务

此外,周老师还让学生化身“新闻评论人”,以手中新闻素材为例,尝试从文化视角解读意大利疫情新闻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这篇意媒报道中我看到了意大利文化基因中的个人表达意识非常强烈”“通过这个报道我发现意大利官方语言表达中大多使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且多用条件式这类的委婉语”......围绕搜集的新闻素材,同学们在课堂上热烈讨论着新闻里的文化故事。

图为学生小组讨论新闻内容

当周老师向同学们展示意大利安莎社网站上数十条关于赞赏中国援助意大利抗击疫情的新闻时,同学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祖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抗“疫”所体现出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人道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中国精神让他们对中国制度和文化感到自豪,为作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更关乎着文化自信。我希望同学们在看到意媒体为‘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态度’点赞时,听到意大利向中国发出求救声并在获得救助后唱《义勇军进行曲》,高呼‘Grazie China(感谢中国)’时,能为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先进性而感到自豪”,周老师如是说。

以疫情为教材,德语课堂讲中外融通

德国人面对疫情为什么不恐慌?这是西语学院德语专业咸佩心老师《德国概况》课程中“德国医疗保障体系”这一知识点的一个问题。咸老师聚焦德国当下疫情动态,采用PBL项目式教学法,围绕“德国人如何看待疫情”这一主题,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德国抗疫策略、社会体制、医疗系统、社保体系以及民众饮食卫生习惯等方面的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围绕项目主题进行课上研学分享。

图为老师发布学习任务

图为老师展示德国人眼中的新冠肺炎

教学过程中,咸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发讨论与总结。同学们结合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为病毒无国界,防疫抗疫是人类共同的话题。

在通过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咸老师既关注“远处”的案例,也挖掘“身边”的故事,注重将战“疫”故事转化为在线教学资源。课堂上,王嘉晨等60余名德语系学生分享了疫情爆发以来他们在关心中国疫情的同时还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了解并翻译德国疫情相关信息的事迹。

“疫情爆发后,我们在德留学生主动关注德国关于中国疫情的报道,至今已收集并翻译近千篇相关信息。我们希望同学们充分运用自身语言优势更加有效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这是外语人促进中外理解共通的重要任务。每个平凡的青年人都是疫情见证者、亲历者,让身边人讲自己的战‘疫’故事,既有说服力,也能产生共鸣。”咸老师说。

做家国“有心人”,口译学习中的“中国心”与“国际眼”

“各位同学,史上最长寒假过后,你们还记得西湖边的小丁吗?不记得也没关系,去超星学习通上完成一下小测试,你一定能想起那个会布置寒假作业的我。”线上开学后,英文学院丁欣如老师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同学们寒假口译学习成效。

“要在持续学习中培养家国‘有心人’。”丁老师认为,口译员最本质的角色是一名掌握信息的沟通者,而要扮演好这一角色,首先是持续学习,用正确的知识与信息武装自己。这也是她在口译课堂内外反复向同学们传达的思想。

图为学生在进行课堂口译练习


作者:通讯员:姚祥燕、李娟
展开全文阅读

分享到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