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书场昨晚开场 笑声依旧爽朗!

2020-03-28 07:37:47 5406阅

都市快报讯 昨天傍晚6点半,上城区青年路大华书场,门口并排摆了两张桌子,上面摊着两本登记簿,来客先登记,再测体温……好嘞,你再往楼上请,演出马上就开始了。

书场里,工作人员早已煮好了茶水,备下了瓜子花生,一盘盘分好,就等着晚上7点半的开幕。

大华书场,1952年在积善坊巷开张,巅峰时期书场里大咖云集,门票一票难求。2001年大华书场搬到了青年路上。2017年河北人叶明珠把大华书场承包了下来。

“没想到中间会停那么久。”相声界长期歇业之后开张,叫做“跑青龙”。叶明珠说,从1月15日唱完年前最后一场戏,一歇歇了两个多月,这是他承包下书场后,休息时间最长的一次。

通过年轻演员演年轻节目 吸引更多的观众

前天,叶明珠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藤椅几十张免费送啦,今天要清空。有需要的快来青年路48号大华书场拿呀。”

很多朋友关心,评论不少:“怎么,大华书场开不下去了?怎么开始送椅子了?”

其实是因为书场新添购了一百来张藤椅,一批旧藤椅要处理。

“以前来听说书的顾客经常和我说,这书说得不错,就是每次出来屁股凉飕飕的,藤椅破旧会把裤子钩破,弄得我们也挺不好意思。旧藤椅从2003年开始,一直用到了现在,本来打算折旧卖,后来问了下只能卖5块10块,想想还不如免费送给观众了。”叶明珠笑着说,朋友圈一发,很多老听客纷纷来要藤椅,富阳的一个阿姨,直接叫了辆货拉拉来,运走了20张藤椅,说是给自家院子里用。

这次除了添购新藤椅,还有电动幕布、舞台大屏,前前后后花了近10万。

叶明珠这是希望能够和时代接上轨,让年轻观众和中外游客有更好的观赏效果,出租场地给公司、企业做年会时也能用得到。

他说,其实这三年整个书场营收还是稳步在增长,通过更年轻的演员演更年轻的节目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利用互联网、媒体等平台让更多人更了解相声、评弹。另外地利上书场附近有了地铁站,观众们出行更方便了。

新东方英语老师和书场混熟了

成了相声演员

现在书场有12个说书人,6个是全职。疫情期间靠着前几年积攒起来的资金库,照样还是给员工发了基本工资。虽然歇息,可叶明珠还是要求演员们在疫情期间继续创作新段子,每天练习说唱基本功,利用抖音平台和听客们互动。

昨天晚上开箱节目就是说书人李涛创作的《我在杭州》。段子灵感来源是一个北方人在杭州这几年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感受。

33岁的李涛是山西运城人,打小就喜欢相声,原本是新东方的英语老师,书场观众,来的次数多了和叶明珠也熟了,2016年那会书场缺一个主持人,李涛主动请缨,没想到表现惊人,创作段子能力也很强,逐渐被观众接受。他平时喜欢就着新闻来写一些应时应景的段子。

评弹演出是书场雷打不动的一个表演节目,大都是老观众来捧场,票价6-10元,“其实做这个评弹我是亏钱的,评弹先生不是固定的,都是从苏州、上海等地请来专业的,每半个月换一拨。以前条件差评弹先生是住舞台后台,但现在不行啊,我在对面给他们租了两室一厅的房子,4000块一个月,每场两个人800元报酬。但票价根本收不回来那么多。但我们还在做,主要是希望能给老听客保留原汁原味的味道。”叶明珠说,不过这两天想要听评弹还得再等等,联系评弹演员的严团长已经从上海评弹团请来了两位演员,4月1日准时开场。

小徐小金坐高铁从金华赶过来

听完相声连夜再搭顺风车回家

昨天下午5点多,会场里160多张藤椅摆放就位,演员准备就绪,工作人员试着调试电动幕布、投影仪、灯光等设备,会场喷洒消毒水,只等着间隔两个半月的开演……

19岁的小徐和21岁的小金自小就是朋友,昨天他俩是首先到场的观众,两人特意从金华浦江坐了下午1点多的高铁来到杭州。

他们都在金华读大学,小徐读的是工程管理,小金学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和相声八竿子打不着,为什么特意从浦江赶到杭州来呢?

“2018年偶然一次我在网上看德云社相声,当时觉得演员们怎么能把段子说得那么溜,实在太厉害了。所以特别想去现场看一看,感受一下氛围。”小徐说,于是特地在网上搜罗哪里有类似的相声馆,就搜到了杭州。

第一次来听是在去年的4月份,网上订了票从金华赶到杭州,一个月差不多来一两次。小徐说相声和小品虽然都是搞笑,但小品整个氛围属于比较热闹的,有道具,人员比较多。但相声就两个人,只能靠着嘴巴,很考验演员的功底。“像大华书场的演员贯口就特别流利,所以我很爱听。本来今年2月7日订了票,但一直推一直推,知道这里开业了,就赶来了。”

小徐说,朋友小金算是被他影响,逐渐喜欢上了相声。书场表演一结束,事先约好的顺风车要星夜带他们回家。

王大伯说,要么我给你来一段

一改杭州腔切换成了苏州调调

晚上7点左右,淅淅沥沥下起小雨。观众逐渐增加,有闺蜜一起来的,有夫妻俩来的,也有一家三口,老中青都有。

王大伯二十来岁就开始在大华书场听书,女儿一下班,一家三口赶到书场。说起大华,王大伯打开了话匣子,“上世纪80年代不像现在这样,手机网络不发达,那会就是听书听评弹。除了这里,我还去南星桥一家书场听书。以前这里2分钱可以听两个小时,下午1点到3点,最喜欢听的就是评弹,那个调门,不知道为什么听着就是让人很舒服,听得整个人放松愉悦,哈哈哈!这么多年,我唱都会唱了,要么我给你来一段。”

王大伯说罢一改杭州腔,切换成苏州调调:

“这个人剃了个菲律宾头,头路分明,发蜡靠边,金光发亮……”靠着他的翻译,我才明白他唱的是这段话。

29岁的小郑带着妻子,是第一次踏进大华书场。他是做建材生意的,衢州人。相声评书是他的最爱,别看他1米8的身材壮壮实实,看着有些严肃,可内心完全不是一回事。他说生活像咖啡一样略带苦味,需要调味品中和,而相声评书就是最好的砂糖,这工作生活里的苦恼事啊,一笑,就都到脑后了。

大华书场,笑声依旧爽朗……

晚上7点半,雨逐渐变大,气温陡然降低。而这个焕然一新的江南书场里,灯光转暖渐暗直至熄灭,7岁的主持人“闹闹”穿着一身白色裙装,缓步走向舞台正中央。

“各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大华书场。”

这一句,停歇了两个半月,像是蓄了力,观众齐呼,掌声阵阵。

台上表演卖力,台下笑声爽朗。看着看着,观众的坐姿也逐渐随意了起来,进场还正襟危坐,慢慢开始跷起了二郎腿,瘫坐在藤椅上……

演员李小龙说起了相声《师傅经》:“一个人在公园里看到一对情侣你侬我侬,女人说,老公……”

“哎!”台下有男有女,一片声应和。

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雨越下越大,书场里更热闹了。

大华书场,两个月后,笑声依旧爽朗……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朱家豪 文/摄
展开全文阅读

分享到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