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故宫、千年的敦煌,是怎么频频出圈让年轻人“上头”的?

都市快报推荐

都市快报讯 数千年来,中华先民创造了灿若星辰、精湛深邃的文化瑰宝,见证了从山洞土窑到亭台楼榭,从树叶兽皮到锦绣华服,从轮子发明到机械使用的伟大历程,描绘出世界文明古国最绚烂的色彩。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11月24日上午举行的2020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青年与数字未来”分论坛上,两位来自文物界的大咖分享了他们通过数字技术向青年传承文物的成功尝试。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罗静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

罗静介绍,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各地实体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按下“暂停键”。国家文物局紧急部署,一个月的时间推出2000余个在线展览。没有想到的是,2000多个展览的浏览量一个月时间就超过50亿人次,是全国博物馆全年参观人数的4倍以上;九馆网上联播,9小时内曝光6400万次,视频播放2800万次,网络话题突破2.5亿次。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罗静

摄影 | 朱文科

这些数据,让人们体会到数字时代,高新技术为文化繁荣提供的强大动能。

据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推动文物与科技的融合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比如国家文物局正全力推进文物数字化工程,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已完成普查登录并不断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全国馆藏文物数据资源已超过20PB,实体文物正以数字形式实现永久保存与开放利用。

各地博物馆也正在通过数字技术搭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推出“特展运营统计监测系统”,上海博物馆搭建“董其昌数字人文展示平台”,广东省博物馆使用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是其中的佼佼者。由此还诞生了一批高质量、高互动性的展陈手段和文物展览,让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比如,敦煌研究院与华为公司联合推出的莫高窟AR地图、首都博物馆与腾讯公司合作的文物时空漫游等佳作,引跑文物展陈新风潮。

这两年风靡的纪录片《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登场了·敦煌》等优秀节目, 《惊奇博物馆》《三星堆·荣耀觉醒》《时空博物馆卡》等系列动画、动漫和游戏,事实上也是这一思路的成果,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罗静表示,国家文物局将持续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构筑智慧化开放管理平台,打通博物馆与社会的沟通渠道,策划开放性参与项目,让文物博物馆的爱好者,特别青年朋友从博物馆的“观赏者”变为博物馆的“建设者”,共同设计推出符合公众需求、富有时代特色、充满朝气活力的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感悟文化、激发创意的文化栖息地。

故宫成为网红

正是数字技术、数字媒体的功劳

王跃工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故宫毫无疑问是文博界最知名的网红,它是怎么红的呢?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说,正是数字技术、数字媒体的功劳。

王跃工介绍,从2001年故宫官方网站正式上线开始,到如今形成“一网一号两微两端”的传播矩阵格局,故宫始终特别关注青少年群体,比如开发故宫青少年网,制作情境式交互地图,手绘文化故事,推出《故宫大冒险》动态漫画,多款互动小游戏和趣味活动等。

2013年,故宫开发第一款iPad应用——《胤禛美人图》,深受年轻网友喜爱。目前 “故宫出品”系列拥有10款产品,其中iPad应用6款,手机应用4款,最受欢迎的每日故宫和故宫展览,总计浏览量超过8亿次。其中《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清代皇帝服饰》等产品都曾入选苹果商店“年度精选”榜单。

今年7月16日,由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合作开发的“数字故宫”小程序发布上线。这款小程序进一步全面整合了故宫在线数字服务,观众无需在网站、微博、App等故宫多个数字平台上跳转,可以通过它轻松掌握全部故宫资讯,一键搜索,一站抵达。上线仅一个月,小程序的访问量就突破了1000万次。

据王跃工介绍,故宫数字产品的用户中,青年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微故宫”的用户中,34岁以下的用户占比接近65%, “数字故宫”小程序近一周的活跃用户中,超过70%的用户都在40岁以下。

更让王跃工欣喜的是,这些面向青年人的数字产品,同样出自青年人之手。“资料信息中心”目前80名工作人员中,90后占到了45%。他们既熟悉宫里的深沉,也了解宫外的色彩,为“数字故宫”建设工作注入了许多生机与活力。